在上海青浦蟠龙天地十字街上的“普天同秤”非遗杆秤体验馆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:有人好奇驻足观看店主手工制作杆秤,有人仔细欣赏“镇店之宝”——一杆金丝镶嵌的大秤,还有不少顾客在购买杆秤文创产品。
店主苏彦滨的父亲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杆秤制作技艺”传承人。作为家里第四代“做秤人”,苏彦滨不但将这门手艺传承下来,还设计出多款融入“称心如意”祝福元素的杆秤工艺品,开设了这家既可体验非遗技艺、又能买到商品的店铺。
【资料图】
在上海,像“普天同秤”这样开在非市区核心商业区的特色青春小店还有很多。这些店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潮流趋势相结合,既销售产品,也传递着店主们个性化的理念与追求。在青春小店呈现出多彩样貌的背后,是青年创业者“十年磨一剑”的积累和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。
将濒临失传的制秤工艺带入现代生活
在电子秤精确度越来越高、应用越来越普遍的当下,手工制作的传统杆秤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?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,也是苏彦滨学习祖传杆秤制作以来,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
在苏彦滨看来,传统手艺中蕴含着“器以载道”的造物理念,还有祖祖辈辈的经验和智慧,他希望将这些器物承载的内涵传递给消费者。
以杆秤为例,清人李光庭所书“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,谓秤锤(砣)为公道老儿”点出了商业中利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;民间流传的绝句“笔直一身无节目,斑斑星点最分明。秤斤注两知轻重,大象鸡毛均可衡”道出了杆秤“正直”“准星”“衡量一切”的寓意……
在设计、生产文创产品的路上,苏彦滨团队中设计师们的灵感都来源于这些传统文化内涵。走进“普天同秤”,每一处装修布置、每一件商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内涵。
苏彦滨创业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,是将濒临淘汰的实用性工具转换成工艺品。要如何从材料、配件、审美等各个层面做到传承创新,生产出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,他很是下了一番功夫。
苏彦滨开设的第一家小店在北京古北水镇,之所以将第二家开在上海青浦,与政府对非遗技艺和文化项目的重视有关。他说:“杆秤制作技艺入选了上海的非遗名录,我们的多款设计作品也在上海拿了设计创新、文化传承类的奖项;蟠龙天地是一个由千余年历史的古镇改建创新而来的商业街,很符合我们传承创新的理念,对于我们这样的文化业态,当地还给了政策支持。”
然而,作为一家主打小众文创产品的店铺,如何打开市场,仍然是“普天同秤”必须回答的问题。
苏彦滨表示,虽然店铺现在有比较可观的销量,但杆秤毕竟不是快速消费品,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杆秤和它背后的文化。因此,苏彦滨在店铺临街的空间设置了展示区,希望通过展示杆秤制作工艺,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。
用“中国纸本”讲故事
如何把潜心研发的文创产品“推”给更多人,也是“纸观堂”创始人金沛瑶思考的问题。
金沛瑶是一名85后返乡创业者,她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古镇运营着一家雅趣文化馆,取名“拾遗韵”,店内主要销售自行研发的虎皮宣信笺、龙鳞装册页、描红字帖、名家书画印刷品等汉纸文创产品。顾客可以在店内或附近的“纸观堂文化活动基地”体验古法造纸、水影染拓等中国传统工艺。
开店前,金沛瑶的团队已经在汉纸产品研发领域潜心“修炼”了10多年。她说,在中国,用汉纸制造、印刷的工艺还停留在手工作坊时代,她们想探索“科技汉纸”的路径。
这些年,金沛瑶的公司组织科研人员和文化学者成立团队,研发出多项技术,并联合国内软件和设备制造企业生产出全套数字化生产设备,构建起“汉纸数字水墨印刷全能工场”,她希望将传统汉纸图书的生产从手工作坊时代,推进到数字智能化生产时代。
如今,“科技汉纸”在市场上受到欢迎,故宫博物院、敦煌研究院等百余家文化学术科研机构、文博机构和出版单位成了公司的战略合作单位。金沛瑶还以免费的古籍复制服务为交换,拿回了不少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献的数字文本,无偿捐赠给国内图书馆、博物馆。
“我们觉得艺术品如果只存在于展馆中,是走不进老百姓生活的,也无法完成传承创新。之所以选择开店销售文创产品,是希望让消费者近距离接触汉纸,让汉纸产品进入千家万户。”金沛瑶告诉记者,虽然创业至今已经有了不少成果,但要如何在线下小店获客,是她面临的新课题。
在枫泾古镇,当地政府从去年开始打造老品牌文化街区,金沛瑶属于第一批响应号召进驻的商家。抱着“货品越丰富,受众群体就越多”的想法,她们不仅设计生产出各色汉纸文创产品,还围绕“琴棋书画诗酒花茶”开发了各种有着古雅气质的刺绣服饰、蚕丝发簪、水晶摆件等商品。
更想传播理念
“拾遗韵”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谏官名“左拾遗”。金沛瑶说,她希望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,让人们通过了解、鉴赏、使用这些文创产品丰富精神生活。
与金沛瑶的想法类似,开在蟠龙天地的小店“WovenMoonlight”主理人曹隐也想把自己的生活理念通过产品传递给消费者。
“WovenMoonlight”是一家以“麻”为主题的小店,展示和销售以亚麻、苎麻、汉麻为原料制作的服饰等产品。曹隐发现当下的服装行业有两个极端:一小部分消费者购买价格很高的奢侈品牌,大部分人则会去买快销品牌的衣服,买来穿不了多久就扔了。“我们希望用麻这种生产环节更节水、使用后更易降解的原料,设计生产出样式更耐看、能穿着更长时间的衣服,同时也向消费者传递亲近自然、健康环保的理念。”
为了让消费者更了解“麻”,曹隐还举办了《亚麻的故事》展览,讲述了几种麻料的历史来源、织造过程和服饰设计故事。
她说,亚麻是人类最早普遍使用的织物,小店名称“WovenMoonlight”来自古埃及人对亚麻诗意的形容,意思是月光织成的面料,象征“纯净”和“光”。19世纪中叶,棉纺工业迅速发展,棉布衣服成为主流,然而棉花的种植、加工过程用水量远远大于亚麻。至于化纤面料,比天然面料降解速度慢,更加不环保。
曹隐一直没在线上开店,她希望大家来到实体店,在亲身体验布料、聆听店员介绍之后再把衣服买回去,“顾客通过触觉选择衣服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”,这样顾客把衣服买回去以后,也能更加珍惜。这位小店店主想的是——让年轻顾客了解布料背后的故事,懂得挑选、珍惜衣物,而不是轻易浪费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魏其濛来源:中国青年报